九游娱乐-陈芋汐:奥运会后接触更多新鲜事物,摄影为我分担跳水压力

admin 国际联赛 2025-10-01 27 0

摄影,是我跳水生涯的温柔缓冲


巴黎奥运会跳水女子十米台的决赛现场,聚光灯如银色瀑布般倾泻在湛蓝的水面上,陈芋汐站在高台边缘,深吸一口气,身体如离弦之箭般划破空气,翻腾、转体、入水——一串动作干净利落,水花轻敛,仿佛时间在此刻凝固,观众席的欢呼声如潮水般涌来,但她只是轻轻抹去脸上的水珠,眼神平静得像是刚刚完成一次日常训练。

对许多人而言,奥运会是竞技生涯的巅峰,但对陈芋汐来说,那枚沉甸甸的金牌更像是一个逗号,而非句点。“站上领奖台的那一刻,当然激动,但更多的是一种释然,”她在赛后接受专访时坦言,“跳水承载了我太多的梦想与压力,而如今,我需要寻找另一种与自我对话的方式。”

这种“对话”的契机,悄然出现在奥运之后的休整期,陈芋汐第一次拿起专业相机,是在一次随队旅行的途中,原本只是随手记录风景,她却意外地发现,透过取景器看到的世界,竟与跳水池边的视角如此不同。“跳水要求绝对的精准,每一寸肌肉、每一秒时间都必须控制在毫厘之间;但摄影不同,它允许等待,甚至允许‘不完美’,”她轻轻擦拭着手中的相机镜头,语气里带着探索的欣喜,“比如拍一朵云,它随风变换形状,你无法预测下一秒的样子,但这种未知反而让人放松。”

起初,摄影只是她打发时间的业余爱好,但渐渐地,它成了她训练生活中的“缓冲带”,跳水运动员的日常,是日复一日的起跳、翻腾、入水,以及与之相伴的肌肉酸痛与心理疲惫。“站在高台上,我会突然感到一种窒息的压力——害怕失误,害怕辜负期待,”陈芋汐回忆道,“但当我开始学习构图、光线、色彩时,这些烦恼似乎被镜头‘过滤’掉了。”她笑着举了个例子:某次训练后,因一个动作反复失败而情绪低落,她索性带着相机去了公园,蹲在草丛边等待一只蝴蝶停留的半小时里,她完全忘记了跳水池的紧张,“那一刻,我只是个追逐光影的普通人。”

这种“普通人”的视角,恰恰成了她竞技状态的调和剂,国家队教练曾指出,陈芋汐近年来的表现多了一份“沉稳的韧性”,尤其在关键赛事中,她的心理波动明显减少。“或许是因为她找到了情绪的出口,”教练分析道,“体育竞技不仅是身体的比拼,更是心灵的修炼,当她学会通过摄影‘暂停’压力时,反而能更纯粹地回归跳水的本质。”

陈芋汐的摄影主题大多围绕自然与生活细节——晨曦中沾露的蛛网、街头艺人琴键上跳跃的手指、队友训练时绷紧的脚背……这些画面里,没有竞技场的硝烟,只有静谧的观察与共情。“跳水是‘向内’的艺术,要求极致的自我控制;而摄影是‘向外’的探索,让我学会欣赏他九游娱乐人与世界的多样性,”她这样总结两者的平衡,“它们像一对翅膀,一边承载着梦想的重量,一边托起心灵的轻盈。”

她的相机已成为训练包里的常客,在集训基地的宿舍书桌上,除了比赛录像资料,还堆着《国家地理》的摄影集和笔记——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光圈参数与构图心得,队友们偶尔调侃她“成了文艺青年”,但她深知,这份爱好并非逃避,而是对职业生涯的另一种滋养。“每次按下快门,都像是在告诉自己:人生不必永远追求‘零水花’,也可以欣赏水波荡漾的涟漪。”

随着巴黎奥运周期的结束,陈芋汐的日程表上多了许多与跳水无关的安排:摄影展交流、自然徒步、甚至尝试写作,她强调,这些探索并非为了“转型”,而是为了更完整地理解体育与生活的关系。“运动员的青春很短暂,但人生的可能性是无限的,无论是跳水池中的翻腾,还是镜头下的光影,都是我与世界对话的语言。”

陈芋汐:奥运会后接触更多新鲜事物,摄影为我分担跳水压力

当被问及未来是否会将摄影发展为第二职业时,她摇头笑道:“它更像一位老朋友,在我需要时静静陪伴,至于跳水,我依然热爱那片蓝池,但不再把它视为唯一的宇宙。”

陈芋汐:奥运会后接触更多新鲜事物,摄影为我分担跳水压力

夜幕降临,陈芋汐收拾好相机和三脚架,准备去拍城市的夜景,窗外灯火阑珊,与她身后跳水池的波光遥相呼应,那一刻,她既是十米高台上的“空中艺术家”,也是城市角落里的“追光者”——在镜头与水面之间,她终于找到了那个温柔而坚定的支点。

(完)

评论